第220章 不要骄傲,不是咱们强,而是对手挺次的
视线转回王福生这里。
清军开始进攻滨州,确实拖住了一下他的兵力,错失了从右侧玩穿插的机会。
不过也没什么好值得遗憾的,因为……
砰!
噼里啪啦~乒铃乓啷~~
“户一!苏卡不列!!!”
亚历山大直接推翻了桌子,用猛兽择人而噬的眼神盯着聂军门:
“你们为什么逃跑?!我们已经攻到敌人面前的,只需要一个小时,我们就能攻下这座城!”
“就是因为你的撤退,敌人能重整兵力,暴露了我们的侧翼,导致功亏一篑。”
“这次失败,你们要负全部责任!”
清军攻了三次,失败了三次,而且都是全败。
不过在亚历山大看来,前两次失败问题都不大,用的都是二线军队不说,投入的量也不大。
两次都只是团级的进攻,主要是为了试探敌人的防御阵地、火力配置等。
经过两次试探,给了亚历山大信心,敌人的火力并不强大,而且并没有出现炮火反击,也许敌人根本没有大炮。
就算有,数量也不会多。
所以今天亚历山大发起了第三次进攻,也是亚历山大规划的总攻,他相信自己已经摸透了敌人,信心满满。
一次性投入了淮军部分主力、湘军部分主力,以及采用沙俄帝国军官任“顾问”的武卫左军、右军。
总计投入近四万人。
清国取得沙俄帝国支持后,立即开始了组建新军队,沙俄帝国的军官将担任这些军队团级以上的参谋、顾问等职位。
这是交易的一部分。
清国虽然借用沙俄的力量,但也怕沙俄突然不讲道义,所以略微规定了一下这些军队的规模。
最终编成了总计10万人的军队,清国给的番号是武卫军、定武军。
每军又有前后左右中五军。
这种奇怪的编制可以看成一个四旅制军,只是旅是大编制旅。
为什么是四旅制?因为中军本部是直属特殊兵种部队,主要包含炮兵、骑兵、工兵和后勤等。
少数步兵的作用是保护这些特殊兵种。
编制虽然有些奇怪,但放在清国,那也是相当的先进了,而且还都是俄械军。
当然了,俄械也只是用沙俄帝国的东西而已,和东西好不好无关。
在沙俄帝国,一代名枪莫辛纳甘1891已经在逐步替换老旧的伯丹步枪了。
但这款枪沙俄自己都不够用,怎么可能给清国?顶多给点样品让你玩玩。
主力还是沙俄帝国换装下来的伯丹1870型。
不是沙俄不想给1868型,而是1868型就生产了3万多支,早就被消耗了。
只能给生产了300多万支的伯丹1870型步枪。
发射10.75毫米弹药,发射药重5克,黑火药,枪口初速440米/秒。
在1870年,已经算绝对的小口径高初速弹药了。
支援火力倒是都用的76.2毫米野战炮,黑火药版本,不是沙俄不想给更差的,而是因为那些能用的废品太难运输了。
总体来讲,就算武器落后个十来年,那也极大的提升了清军的战斗力。
因为清军第一次做到了采用制式装备统一武器和后勤。
就这已经是跨越性的进步了。
这支军队的表现也还可以,战斗开始后,在火炮的支援下迅速贴近大汉军阵地。
在明晃晃刺刀的威胁下,机枪手不得不把故意抬高的枪口重新放平。
这才挡住他们的进攻。
这些人虽然在清军中,但很难分辨谁是被抓的壮丁,所以只要表现的不是很积极,大汉军都会放他们一马。
对于汤潇逸来说,这些又不是东瀛人,杀起来没意思。
加上他对科技点的需求暂时不高,也就没必要杀他们。
这些都是青壮年男性,留着他们,都是红利……
血肉之躯怎么能抵挡机上扫射,11.43毫米的金属风暴,体型最大的大象也扛不住一梭子,更别提人了。
进攻自然失败了。
在武卫军进攻失利后,亚历山大还准备组织新一轮进攻。
刚刚武卫军已经冲到了大汉军阵地前,信仰刺刀冲锋的他相信,只要再来一次,他们一定能冲上去。
只要进入白刃战,胜利一定是他们的。
结果还没等他重整兵力,坏消息就来了。
淮军撤出战场,大汉军正在从侧翼迂回,再不跑,就跑不掉了。
当时武卫左军还没有重整兵力,撤退都撤不掉,但大汉军已经近在咫尺。
亚历山大只能下令撤退后先离开。
一回到后方,亚历山大就对着聂军门持续输出。
“顾问先生,我想请问一下,是谁调走了我的炮兵?”
聂军门丝毫不让,怒气冲冲的盯着亚历山大,
“我这个主帅丝毫不知道炮兵已经被调走了!进攻开始后,我的部下只得到了几门小炮的支援。”
“那时候我才知道,我部的46门克虏伯行营炮都被调走了!”
聂军门那个气,他根本没想到都这个时候了,进攻之前还能出现这样的幺蛾子。
炮兵行进慢,他看到火炮出城了就先跟着步兵去了前线。
炮兵抵达时后方后,也向他汇报了情况,他以为一切正常。
谁知道开战后给炮兵阵地打电话,电话打不通,派传令兵,派一个消失一个。
没有炮兵,淮军自然冲不上去。
等知道炮兵被瞒着他调走后,聂军门一气之下下令撤兵,不撤也没办法。
没有炮兵顽固,打头进攻的两千淮军一小时就伤亡了四百,全军士气低迷。
要是大汉军打反击,不一定挡得住。
“你是在质疑我吗?我有权利调动全军,倒是你,你们清国人离开了火炮就不会打仗了吗?”
亚历山大当然不会接招。
火炮是他调走的,而且得到了醇亲王的首肯。
他想着集中炮火一次性推上去,拿下主要功劳。
结果没用……
不过,这个锅他是不会背的。
“糙你洋鬼子的母亲……”
“苏卡……”
下面的将领加入了争吵,一开始就是亲切问候。
一旁的醇亲王更像个弥勒佛一样,稳坐不动,也没有制止双方。
深谙权利争夺的他知道,平衡才最重要。
特别是一边是心怀鬼胎架空他的沙俄帝国人,另一边是汉人。
他觉得这样更有利于他掌控权力……
就这样,清军在失利一次,略微损失后,陷入了扯皮。
…………
“滨州来电,清军在拂晓发起第三轮进攻,投入了超过一百门大炮,约四万余士兵。”
“战至中午时分,敌军右翼淮军部撤出战场,九师28团趁机发起反击。”
“正面清军刚刚撤下去,还没来得及重整秩序,28团趁机进行了反复进攻,分割包围。”
“七师趁势反击,九师也派出预备队29团参与进攻,击退了敌人这一波攻势。”
“毙伤敌两千七百余人,俘虏四千余人。”
参谋长将战场情况做了一个小小的总结,然后进行分析,
“从进攻力度看,清军投入了主力,而且其中部分军队的战术与淮军、湘军截然不同,有着近代化军队的特点。”
“战斗力有显着提升,但战斗意志、主观能动性并没有转变。”
“另外,基层班组战术和进攻战术完全不匹配,感觉是强行拼凑在一起的一样。”
“经过审讯俘虏得知,正面的近代化清军是由沙俄帝国军官训练并参与指挥的。”
“如果沙俄帝国上下也就这水平就好了。”
参谋长不太确定这是不是沙俄的真正水平,还是说清军不能发挥他们的水平。
王福生也摇摇头:
“哪有这种好事?沙俄帝国好歹是一流列强,这个水平连我们都打不过,怎么当列强?”
“九师追着淮军打了吗?不是说了嘛,收着力打,好吸引清军的下一步动作。”
狮子搏兔都有失利的时候,更别提双方加起来几十万人的战争了。
王福生虽然有信心能打赢,而且确定大汉军战斗力比清军强。
但这么大规模,大汉军也是新兵居多,谁知道会出什么事?
既然他们是防守方,汤潇逸又没给压力,可以稳坐钓鱼台,那还是把人吸引出来打更保险。
“没有,我特别问过,九师回复说,淮军只丢下了几十具尸体,总体伤亡不过二三百人就撤退了。”
“撤退的很从容,距离阵地稍远的尸体都被淮军带走了,也很坚定,没有前来商议带走阵地前方的尸体。”
“九师怀疑是清军内部出现了问题,因为从始至终淮军的炮火都十分稀疏,理论上淮军应该有足够多的武器的。”
参谋长也倾向于这个猜测。
淮军可以说是清军内部装备最豪华的部队,别管杂不杂乱,你就说豪华不豪华吧。
即便是失去了江南厂,失去了东南半壁,短时间对淮军的影响也没那么大。
因为淮军虽然从淮河两岸出来,但根子在北方。
淮军津门武器库中还有不少火炮和步枪,淮军不该缺乏火力。
“让七师九师不要再继续进攻了,差不多就得了,别把清军打怕了,转成防御。”
“进攻战哪有防御来的舒服?让他们不要骄傲,不要以为自己很牛。”
“打的这么顺,不是咱们强,是对手太弱。”
王福生想着要不要换防,怕前线骄傲,
“把俘虏押回淞沪,来的正好,正缺人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