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公岁月神偷

第171 长谈(3)

“臣哪敢说有什么抱负臣就是年轻点,脑子活泛一些”

“这天下的事,就没有一成不变的,尤其是国政!”

朱标打断李景隆,然后朝窗外一指。

年后的京城,川流熙攘望之一片锦绣富足之气。

“如今大明的许多规矩,都是开国之初草定的!”

朱标又道,“但此一时彼一次,当时的大明内外不平,百业待兴,江山凋敝十室九空!可现在呢不到二十年的时间,天下人口翻了一倍,各省各州皆是欣欣向荣,在拿过去草定的国政治国,合适吗?”

“过去是先稳而求治,现在是为盛而求治,目的根本都不一样了!”

“况且开国时所草定的一些国策,许多都是前朝的糟粕。”

“前朝的经验教训不吸取,反而继续守着这些糟粕法子,等待我大明的是什么?不言而喻!”

“父皇总说”

说到此处,朱标低下头,苦笑道,“要交给我一个万无一失的江山!可是他不明白,大明之患不在外中国之敌也不在外,而是在于内!”

“不是我杞人忧天!”

“是,按照他老人家的设想,我做个守成的皇帝,子孙后代也只需要守好江山即可!”

“可他老人家不知道,忧患已开始在我大明扎根了!”

“这国就好比人,人都是病重了才想到医,可谈何容易!”

“国都是内忧外患了才想起改,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而且,到时候脑袋上有个祖宗成法的帽子,怎么改?”

“谁肯改?”

“谁敢改?”

“谁又能改得了!”

“若是要改”

朱标忽然抬头,目光眺望远处,背着手轻声道,“就是现在就不允许大明朝有所谓的祖宗家法,不能墨守成规!”

“不然,这天下总是穷者衣不蔽体,富者酒肉酸臭!”

“读书人之乎者也,贫农大字不识!”

此时,李景隆看向朱标的目光,满是钦佩。

标哥已不单单是明白人了,他是把帝国的本质,乃至整个大明的走向都看透了!

尤其那句,人都是病重才想到医,国都是内忧外患才想到改!

可怎么改?谁敢改?

谁提到改这个字,都是大不敬之罪!

即便改,也敢改革,而是改良。

就好比历史上的张居正,他是个勇敢的人。

但他的勇敢也只局限于,改良!

给大明朝修修补补,拆东墙补西墙。

他是没有改革的想法吗?他不敢!

上面是各种祖宗成法的约束,下面是官僚系统的集体的抵制。

这两样任何一种,都会让他身败名裂死无全尸遗臭万年!

标哥说的没错,此时的大明已经种下祸端了。

宗室藩王的分封,定额制的税收。

混乱的土地政策,对士绅的依赖。

对商业手工业的打压和排斥

海关商税等同于无,还有海禁等等等。

这种种的祸端,都是将来大明帝国内政不修的导火索!

历史上的大明,近三百年的国运之中,几乎有两百多年,都被这些条条框框各种导火索折磨着!

“他要是真的做了大明帝国的皇帝,该有多好!”

李景隆心中,情不自禁的暗道。

“标哥,你别死,你当皇上吧!”

~~

“我也从没跟你说过!”

朱标转头,对着李景隆笑笑,返身在桌边坐下,“从你担任光禄寺卿起,许多人就在孤的耳边聒噪,说不能放任你胡闹!尤其是你弄什么拍卖会,给朝廷弄了大把的银子之后!许多御史言官不在明面上说,却在暗中的一个劲儿的劝诫,不让孤放任你!”

“说这等小聪明不是治国之策!”

“朝廷跟民间要钱,实乃是泽竭而渔”

“这些话你作何感想?”

李景隆上前,帮朱标倒上热茶,开口笑道,“臣的感想是,还行!这些老夫子们还没给臣扣帽子,还算手下留情了!不然什么圣人云呀,故人说呀,史书记载呀,一套套的下来,只怕臣就因为这点事,而十恶不赦了!”

“再说,有您护着臣,他们说什么臣都不怕!”

“哈哈哈哈!”

朱标大笑几声,“你倒是有恃无恐!”

“他们说臣在臣看来无非几点嫉妒是有的!”

李景隆正色道,“天下第一街到两次拍卖,再到这次的风化牌前前后后加起来,臣应该给我大明弄了现银差不多四百万了!”

朱标点点头,“花出去的也不少!”

“是是是,火器铸造局还有工城都是吞金兽!”

李景隆笑笑,“臣一个刚满弱冠之年的孩子,为朝廷分忧至此,自然会让他们觉得无地自容。”

“至于其次吗?”

李景隆又笑笑,“这臣怎么形容呢?鸭子窝中突然多了一只鸳鸯,他们自然是要嗷嗷叫的!因为没见过嘛!哈哈!”

“啊?噗!”

朱标一口茶喷出来,笑道,“你还自比鸳鸯?”

“臣不敢比凤凰!”

“哈哈哈!你这话有些狭隘!”

朱标又喝口茶,“你这些弄钱的法子确实都是小道,他们说的也没错!治国,万不能总是靠着小聪明!”

说着,他话锋一转,“但我喜欢的,也正是你所说的,你身上跟他们不一样的那股劲儿!”

“都是太子爷您的宠爱,臣才能”

李景隆笑道,“随便胡闹!”

“你才不是胡闹!你是真的,心有丘壑之人!虽然我不知道,你这丘壑是哪来的?”

“但有时候,你所谓的小聪明,远超那些只会读圣贤书的朝廷重臣!”

朱标端起茶盏,轻轻摇头吹着茶沫,而后道,“话说回头,你说说,如何改变我大明现在这府库空虚的局面?如何给大明开源?如何让大明既富了百姓,也富了朝廷!”

说着,瞟了李景隆一眼,“说好了有赏,说不好嘛,呵呵!赶明个儿让你上马厩刷马去!”

“这”

李景隆心中叫苦,他是能看到大明的种种隐患,但自问没那个本事去解决。

他就是个普通人,披着权贵的外衣,内心深处就是渴望自己的小日子,有钱有权只有欺负别人,别人不能欺负我的,典型的咸鱼翻身心态!

这心态也没什么不好!

但他忽略了一个事实,当你展示能力的时候,随之而来的除了赞誉还有压力!

就好比此刻朱标的发问,他心中发苦,可又不得不细心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