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四章 一箭双雕
虽然一部分士子退却了,但留下来,坚持向官府,王上讨要说法的士子们,还是不在少数。
各地官府见此,不由慌了。
因为人数实在太多了,再者不少官员,其实也是和这些士子们同样的心情。
所以,不少地方官员,便是左右为难起来。
不过,一些崔健的亲信党羽,却是对这些士子们毫不客气。
不少有血性的士子们,被抓入大牢。甚至,还杀害了不少的儒家士子。这无疑更令此事,愈发的不可收拾起来。
于此同时,这个震惊高句丽的消息,也传到了正在行军的朱祁钰耳中。
当他得知此事之后,不由感慨道。
“高句丽有如此昏聩,无道的王,何愁不被朕灭啊。”
“传朕旨意,表彰高句丽的赵欢之,寻找他的小儿子。”
当朱祁钰决定对高句丽的那位大儒赵欢之进行降恩,文武群臣惊呆了。
他们怎么也没想到,圣上会突然来这么一出。那可是高句丽的儒士啊。陛下怎么对其降如此的隆恩啊。。
不但要给予其大明高规格的恩赏,而且,还要动用力量,寻找他的子嗣。
正当他们疑惑不解的时候,还是阁老沈睿给出了答案。
只见其走上前,神色中满是敬意。“陛下真是仁义至极,臣敬服之至。”
其他文武见了,虽还没有反应过来,但也都跟着一切称颂圣上的仁德来。
“哈哈,沈卿,你倒是说说朕是何仁德来?”
沈睿见圣上询问,便再次走上一步。
“那赵欢之乃高句丽的大儒,陛下都能以礼待之,与其新继位的高句丽王相比,又怎能不仁德?”
“其王残暴无道,而我皇则胸怀天下,如此相比,世人又怎么不会明白呢?”
经过沈睿的这番解释,众文武这才算明白过来。
原来圣上之所以要对高句丽的那位赵欢之进行嘉奖的原因。
高,这招实在是太高了。简直是杀人于无形。
相信大明皇帝对这位高句丽大儒的赞誉,很快就能传到他们的国内。
如此一对比,相信那位无道的王上,必将被高句丽人所唾弃。
“他失掉的民心,就有朕来抚慰吧。”朱祁钰豪气干云道。“陛下英明。”群臣无不拍马称颂。
与此同时,在东北边境地区的三大部族的首领,正商议着什么。
“帖木儿,我们可是都把整个部族的命运押到了你的身上啊。”
“是啊,若是失败,那么后果可真的难以想象。”两大部族的首领,神色凝重,语气低沉道。对于这个决定,他们也不知道是对是错。
不过,面对大明皇帝不断释加的巨大压力,他们也确实是没有办法了。
既然都有灭族的危险,还不如帖木儿所说,奋力一搏,说不定柳暗花明又一村,还能为后世博出一个将来。
建州女真首领帖木儿,望着惶惶的两个首领。
“两位兄弟勿忧,此事还只局限你我三人知道这个筹划。”
“在这之前,还需要我们同心协力,为大明皇帝效力,以此麻痹他,使之大意。”
“万万不能掉以轻心。”
“我们明白,放心吧,我们知道轻重。此与高句丽一战,我们唯听令你行事。”
三个部族首领,又商议了片刻,这才散去。
待那两个女真首领走了之后,建州女真首领帖木儿的神色中的自信一下子消失了。
有的只是对未来的彷徨,无助和不安。
他虽然在筹划着背叛大明,但隐约中他又深感不安。
但事已至此,他们女真部族已经没有回头路可走了。
正当他哀叹之际,这时一个黑衣人走了进来。
“首领,下令吧,都已经准备好了。”帖木儿看着黑衣人,这个曾游历多年的发小。“穆儿汉,你真确定要走上一遭吗?”“首领,为了我女真,为了数十万的部族兄弟姐妹,我穆儿汉死而无憾。”
“好兄弟,既然你一意已决,那么就去大胆去做吧。”
“是。”
那黑衣人得到命令之后,而后鬼魅般失了。
是的,这也是他所采取的谋划之一。那就是刺杀大明皇帝。
当然,所有的刺客都抱有必死的决心。
而且,就算失败,他们也有方法防止泄露身份。对于这一点,他们还是深信不疑的。
再者这些死士,都是穆儿汉一直在外培养出来的。
体内除了流淌着女真族的血,其他一点女真族的迹象都没有了。
而这一切,就是为了大明皇帝准备的。终于派上用场了。
随着日渐行军,朱祁钰所率领的大明军队,到达建州女真的地域也越来越近。
虽然这里名义上属于大明朝的势力范围,但因为这里杂居了不少的夷狄,所以,对此地的管控远不如其他地方。
甚至,大明的官员时常会出现意外的危险。
“陛下,马上就要到达建州女真的范围了,还是小谨慎一些为好。”
这时,兵部侍郎方梓荣走上前,提醒道。
作为主管边境夷狄的情报的兵部侍郎,他对于这里的境况,十分的熟识。
朱祁钰微微一笑,顿时来了兴趣。“方卿,听说你曾经在这里做过几年的郡守?”
“是的,陛下。十多年前,臣受先皇的旨意,曾在此招服夷民。”
那兵部侍郎方梓荣,躬身道。
“嗯,朕曾听闻你在这里的功勋卓著,驯服夷民数万人,在离开时不少的夷狄族长,还曾上书朝廷,恳求让你留任。”
“可见你确实在此用心不少。”
朱祁钰很少当面夸赞一个官员,以至于这个兵部侍郎方梓荣听了之后,深受感动。
“这都是臣分内之事,这些夷狄归顺,都是先皇以及圣上之恩。”
方梓荣谦逊道。
“呵呵,勿要谦虚了。不过,自从你走了之后,这里可是一日不如一日了。”
“朕曾听说这些年,不少我大明的官员,时有意外发生,你觉得540是什么导致的?”
朱祁钰这时话锋一转,陡然抛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
这让不少周围不少侧耳倾听的文武大臣,一下子紧张起来的。
是的,近些年,边关出现不少文武被杀的情况。朝廷派遣的官员,每年都会被杀一些。而且,十分难抓到凶手。
以至于朝廷的文武官员来此上任,都是提心吊胆,大有走刑场心态。
那些权贵家的子弟,更是不愿意来此上任。
以至于能到这里上任的,都是没有根基,没有人脉的贫寒士子,武将。
就算来此,也大都抱着混日子,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
在这样的情况下,大明朝廷对于这东北之地的管辖能力,越来越弱。
夷狄之民的气焰,也是越发的嚣张。
鉴于此,那些夷狄部族的首领们,也愈发的目无朝廷。
特别是在大明战神朱祁镇当皇帝的那几年,这种态势越发的严重。
虽然朱祁钰成为大明新天子后,这样的情况有少许的改变,但也只是稍微的收敛点而已。
而朝中这两年的重心,又都放在了北方的瓦剌等身上。
等国家局势稍微安定,朱祁钰又去了江南。如此一来,这东北的局势,又开始动荡起来。
如今,大明四方的局势稍定,朱祁钰终于能腾出手来震慑这东北之地的夷狄了。
文武群臣们也都明白,这位英明神武的大明天子之所以要对高句丽动兵,未尝没有一箭双雕的想法。
不过,当圣上问起过去之事,他们还是不由的紧张起来。
要知道,大家这些年一直对于此地的情况,保持着沉默。
其实,一方面就是不想让大明再起战事。当时只有瓦剌一方,就差点让大明灭国了。
哪里再敢轻启战事?
朱祁钰看着低头沉默的群臣,嘴角泛起一丝的笑容。
“朕知道你们的心思,朕也不怪你们。”
“不过朕只想知道,那些夷民为何敢三番两次谋害我大明官员?”
群臣听了,依旧低头讷讷不敢言语。最终,还是那位兵部侍郎方梓荣走了出来。
“陛下,还是有臣来说吧,终归臣在此地任职多年,对于这些夷狄的习性还算了解。”
朱祁钰点了点头,示意他讲下去。兵部侍郎方梓荣深吸了一口气,而后缓缓道。
“当然,一些原因是人所共知的,那就是太上皇任用奸佞当政,导致朝堂上乌烟瘴气,有正气的大人都不敢言语。”
“再加上北方的边患严重,江南之地横征暴敛,官府黑暗,以至于财政枯竭,不敢对东北轻启战事,这是其一。”
“其二,就是来东北之地的官员,抱着醉生梦死的心态,不敢过于严苛,更助长了这些夷狄的嚣张气焰。”
“还有就是……就是朝廷对于归顺的夷狄之民过于苛责,带给他们沉重的负担,以至于他们愈发的对朝廷不满。”
方梓荣刚说完,就有一个户部侍郎站了出来。
“陛下,对于方大人前面两点,臣很是赞同,但对于后面的一点,臣不敢苟同。”
“这东北之地的夷狄部族,已经好多年,没向朝廷缴纳了足额的财税了。”
“而且,朝廷对于这些夷狄部族的首领,时有犒赏。以臣之见,这些夷狄首领的欲壑难填,贪得无厌罢了。”
这个户部侍郎刚说完,不少的官员也都站出来纷纷附和。
朱祁钰见双方争执不下,便看向了一旁欲言又止的内阁阁老沈睿。
“沈卿,你似乎有话要说?”
沈睿犹豫了一下,还是站了出来。“回禀陛下,臣是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