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5章 早朝,极尽嘲讽

  “不是这件事。”

  秦赢嘿嘿一笑,又给他倒了一杯。

  “那……那是什么事?”陈松泰满脸通红,说话已经有些大舌头。

  秦赢一边喝,一边观察他的神色。

  这酒他也没少喝,但却没有醉意。

  古代的酒大多米酒和黄酒,没有经过蒸馏,度数不高,太师喝了一辈子酒,所谓千杯不倒,那只是酒度数太低,并不是真的这么能喝。

  秦赢就不一样,他前世常喝白酒,那可是五六十度的烈酒,酒量不是古人能比的。

  眼看时候到了。

  秦赢便说道:“岳父大人,我想在民间办学,地址都选好了,就等国子监批奏。”

  国子监管的是全国教育。

  虽然这些大事,最终都会上呈汉帝。

  但,一般他都是走走流程罢了。

  只要国子监批奏盖印,汉帝基本上也就看几眼,不会太过追究。

  否则这大汉朝里里外外,上上下下这么多事,每一样都要他决断,那一天下来还不得累死。

  再者,现在秦赢跟汉帝之间的关系有些紧绷,直接找他去谈民间办学的事,似乎很容易碰钉子。

  倒不如来个迂回战术。

  从他老丈人陈太师这里下手。

  似乎更容易得手。

  “民间办学?”

  陈松泰老眼微眯,“你怎么想起干这个了?”

  “这帝都有焕章书院,宫里有太学院。”

  “民间也有私塾,这轮不到你来操心啊,你还是多想想自己吧,现在你的处境可不容乐观。”

  老太师虽然醉意上头,却不是昏头。

  他继续道:“你办学,朝中会有很多人反对,这触及了门阀的利益。”

  “劝你还是算了吧。”

  秦赢不慌不忙地给他倒酒,笑着道:“这都不是事,只要你给我批奏。”

  陈松泰沉吟片刻,道:“好吧。”

  说完,他便掏出了随身携带的玉印。

  又叫来下人,请出文房四宝。

  “老夫先给你写一封奏折,盖个章,明天宋院长也要看,他要是也盖个章,就可以直接递呈陛下。”

  “陛下确认无误,国库便可拨款。”

  “但老夫不能保证一定行得通,只能最大程度帮你。”

  陈松泰详细讲着流程……

  秦赢在一旁听得早就心痒难耐。

  不一会儿。

  陈松泰奏折便写好。

  秦赢也认真看了一遍,确保无误。

  这在朝廷里要想办点事,那都得写奏折,要各部审批,目的是为了层层审查,不好的要修改,直到没有任何问题,最后送给汉帝。

  这要是底层的奏折,一层层审查上来,说不定内容早就全都被改了,送到汉帝面前,地方不好的问题,全都变成了好话。

  下面的声音传不到上面。

  而上面的人却以为,下面很好很和平。

  久而久之,民怨就是这么堆积起来的。

  秦赢觉得这种过程实在繁琐,而且不能保证奏折真实性,但,这些问题现在没办法改革。

  他只能先做好眼前事。

  看着陈松泰亲手盖上大印,秦赢提着的一颗心也彻底放下。

  他陪这位老丈人又喝了不少。

  转眼到了晚上。

  因为岳母不舍女儿,所以特地留了陈初蕊一晚,对此秦赢也没有说什么。

  出门就看到阿象坐在门前的石狮子上。

  百无聊赖在数雪花。

  “咳咳。”

  秦赢发出声响。

  阿象连忙看了过来,“殿下,您办完事?”

  秦赢点了下头,道:“你吃了吗?”

  阿象道:“管家大叔安排我吃了。”

  这是秦赢的家宴,阿象没有参合进去,避免尴尬啊。

  秦赢仰头,任由雪花飘落而下,冰凉的感觉让他的微醺醉意清醒不少。

  没想到这一出宫,就过了一整天。

  “回宫。”

  ……

  翌日清晨。

  秦赢久违的没有赖床。

  不舍得从美人怀里抽身而出。

  在侍女的巧手服侍下,穿戴整齐。

  迫不及待地去上了早朝。

  晨钟惊落了皇宫屋檐上的白雪。

  文武百官依次入朝。

  金銮殿内。

  汉帝正襟危坐。

  曹公公向前一步,尖锐着嗓门大声道:

  “有事起奏,无事退朝!”

  陈松泰第一个站出来,双手逞上一封奏折。

  “臣,有本奏。”

  宋院长亦是站出来,“臣附议!”

  二人的举动,引得朝中不少人窃窃私语。

  这二位老臣,平时可是极少上奏的。

  他们位列三公,又同时掌管着国子监。

  按理说,这个时节国子监没什么事,他们是最不该有奏的。

  科举改革,新增武状元考试,那也是在年后的事,现在可还早呢。

  他们有何本奏?

  曹公公走下来,双手接过奏折,又快速送到汉帝面前。

  汉帝打开阅卷。

  秦赢在一旁,露出不易察觉的笑容。

  而这笑,落在同样站在汉帝身旁的八皇子眼中,顿时心头咯噔一下,暗暗觉得不妙。

  莫非,老九又有什么手段?

  现在三公之一的太师陈松泰,成了他岳父。

  这位元老在朝中,可就是一条粗壮的大腿啊,还有宋院长跟他关系也不差……

  “民间办学?”

  “这……这是……”

  “赢儿,这是你的提议?”

  汉帝脸上有着难以掩饰的惊讶。

  他这话一出,朝野哗然。

  秦赢赶紧拱手行礼,道:“父皇,正是儿臣提议,恳请父皇恩准。”

  八皇子忍不住靠近一看。

  奏折上面两个大印,赫然是陈松泰和宋鹤年的官印。

  这说明国子监已经批奏。

  如果汉帝再批,那可就正式实施。

  八皇子急了,连忙说道:“不可!”

  “父皇,此事万万不可!”

  “民间办学,耗资巨大,且弊大于利!”

  说完,他看向秦赢,质问道:“老九,你这是何居心?倘若民间的百姓都来读书,那这地谁去种?”

  “兵谁来当?仗谁去打?”

  “我大汉以武立国,难道要变成遍地秀才书生,若干年后,岂不是都成了手无缚鸡之力的人?”

  八皇子一番话,引得众人赞同。

  狐平云一步向前,震喝道:“臣以为,八皇子所言极是,九皇子是无稽之谈!”

  “百姓只需要吃饱喝足就行,不必读书识字,倘若真想要读书,那也有私塾学堂。”

  他刚说完,太傅王立德便接过话道:“此事当真荒谬,莫说在我大汉,即便是在文坛极为兴盛的魏国,也没有民间办学这一说。”

  “老百姓最大的用处就是种地,让他们去读书,简直可笑,莫非想他们以后一边在地里挥舞锄头,一边口念之乎者也?”

  王立德这话一出,满堂大笑。

  “哈哈,这也太滑稽了。”

  “荒唐,民间办学简直可笑愚蠢。”

  “既然已经改革科举,那就不需要再多办学堂了,我大汉不需要那么多秀才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