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世天灾:从打造避难所开始夏天的葡萄
第44章 扩建计划
“这么下去。”
“我的贡献值,说不好会在所有参与清理的中小型避难所中,都能够排到前几。” 这算是一个意外之喜。 江河市的官方避难所,对于那些在这次清理行动中,贡献最大的几个避难所。 会有一笔两千到两万贡献值的额外奖励。 这个数字,看起来不多。实际上,以它的购买力来计算,两千贡献值就足够买下七八百斤大米。哪怕是对于一个避难所来说,它也不是一笔可以忽略的财富。 同时,相对于在避难所排名奖励上的慷慨大方。 实际参与清理工作的工人们,想要获得贡献值就困难了许多。 以苏武的车队为例。从进入城区,可以获得贡献值开始计算。将近四个小时的时间,累积获得的总贡献值不过两千左右。 按照这个数据推算。 其他避难所的工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还忍受着酷热高温,在地面工作一个小时的收入,单人最多只有七十左右的贡献值。 另外再加上施工的设备车辆,基本都是由他们所在的避难所提供。 结算的时候还要扣除分给避难所的租金,工人们实际到手的收入还要更少。可能大概也就相当于一到两天的粮食份额。 纯粹是拿命来换口粮。 将有些走神的思绪板正。 苏武继续指挥着特种运输车清理道路。 考虑到短时间内没有希望抵达官方避难所入口,到最后,他干脆安下心来,让特种运输车一边清理,一边顺便将一些质量比较好的建筑垃圾,装到跟在后边的大型货车上。 然后等到货车装满,就让它提前载着建筑垃圾,返回一趟避难所。 反正闲着也是闲着。 先把能够捞到手的资源,捞过来再说。 时间在江河市城区繁忙的清理工作中,逐渐走向凌晨零点。 新的一天到来。 苏武的系统日志上,除了例行的每日基础奖励以外,还悄然刷新出一条与往日截然不同的提示。 【成功渡过一次毁灭级灾难,生存点+30。】 “遇到灾难居然还有奖励?” 视线落在那条令人意外的提示上,苏武眉头略微一挑。 心中瞬间冒出数个跃跃欲试的想法。 不过,现在不是探索这个的时候。 他将视线转向系统面板的末尾,那里原本归零的数字,重新恢复到了33。 “来的刚好。” “正愁生存点不够用。” 将控制台屏幕上的主画面,切换到制造中心。 一辆全新的特种运输车车体,出现在屏幕中。 在它的旁边,还有一辆微型挖掘机和一辆碎石车的模型,正在安静的待命。 这些都是这段时间,不缺乏物资以后,工程机器人趁着空闲时间制造出来的成果。 按照苏武原来的规划,是想要在明天,等到生存点攒够,再慢慢把它们逐一升级完成。 而现在,既然意外获得了一笔丰厚的生存点,那计划自然也要随之提前。 耐心的等待了几分钟。 在工程机器人针对特种运输车车体,做完最后的收尾工作之后,苏武起身快步的来到制造中心。 整整二十点的生存点砸下去,三辆暂时只能算作模型的车辆,于白光中升级进化,补上了最后欠缺的那一部分核心。 升级完成后。 苏武甚至没有仔细的去测试一遍它们的性能,便立刻通过随身携带的平板电脑,为它们分配了任务。 特种运输车前往河道,代替原本的微型挖掘机和微型运输车,负责挖掘沙石。 碎石车和微型挖掘机前往地下第四层,加入工程队参与施工。 就设计而言,体型更加庞大笨重的特种运输车,在荒野和河道中行驶的安全性,要远高于玩具一般的微型车辆。几乎不可能因为地况,出现任何意外。同时,它那堪比大型货车的强大运载能力,让它的工作效率直接超过了微型挖掘机和微型运输车组合的数倍。 更高的效率,也就意味着在野外作业的时间更短,整体风险更小。 换句话说,也就是这一辆特种运输车的加入,等于大幅度的降低了苏武在外界采集建筑材料的成本。 而碎石车则是一辆专业的工程作业车辆,专门用于粉碎地底坚硬的岩层。 在此之前,整个工程队中只有一辆碎石车。同时它也是整个工程队的核心,很多时候,它的效率,几乎就等于整个工程队挖掘地下空间的效率。 现在新增了这辆碎石车,再加上数量已经有些过于饱和的建筑机器人,还有即将从河道回归的微型挖掘机和微型运输车。 工程队的施工能力,将会实打实的翻上一倍。 如果事情足够顺利的话,以这种阵容,最多再过两天时间,就可以彻底完成对地下第四层的挖掘建造。 至于微型挖掘机,限于体型,它实际上在日益壮大的工程队中,已经不再占据主力位置。新增的这辆,更多的是带有一定的后备性质。以后如果哪里需要临时外派出去执行任务,首选就会是这辆微型挖掘机。即使遇到危险出现意外,也不会对避难所造成太大的影响。 “等到第四层建造完成。” “就有足够的空间,可以增添一些大型的工业设备了。” “到时候,可以尝试研究一下,能不能量产建筑机器人。” “或者最低限度的,量产一些可以承担简单工作的机器狗或者大号玩具车也行。” 如果说,苏武避难所的前三层,相当于一个自给自足的庄园。那么第四层,就等于由庄园进阶为工业城镇的起始。 在苏武的计划中,他将会在那里建造一个集拆解,熔炼金属,零配件生产线为一体的小型工业区。 成规模的把之前回收来的废旧物品,拆解和熔炼成最基本的材料,然后再批量的制造成标准的零件,用于制造各种机械设备。 完成从手工作坊,到标准工业化生产工厂的转变。 而到了那个时候,避难所才算是真正的踏上了发展的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