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八章 永远的后盾!大明布教化!弹劾!
“臣等领旨!”
一众政务大臣和军务大臣整齐出列,,恭敬地跪地接旨,声音洪亮而整齐,在空旷的朝堂中回荡。
朱允熥微微颔首,目光坚定,旋即又再度开口,声音沉稳且有力:“朕当初鼓励勋贵豪商们出海之际,曾亲口向他们承诺,他们只管安心出海闯荡。”
“若是在海外那些荒蛮之地遭遇重大困境,受到当地土著的欺侮,尽可向朝廷求救。”
“大明朝廷,就是他们最坚实的依靠,是他们背后永远的后盾!”
他微微停顿,目光缓缓扫过朝堂上的每一位大臣。
随后提高音量,斩钉截铁地说道:“今日,朕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向你们,也向天下所有臣民,郑重再说一次。”
“凡我大明子民,务必牢记,无论你身处何方,都要铭记自己是大明的子民。”
“上国之民,不拜下国之君。”
“上国之民,更不能忍受下国的凌辱!”
“在你们的身后,永远屹立着一个强大的大明!”
“陛下圣明!”众臣齐声高呼,声音响彻朝堂,气势恢宏。
朱允熥深吸一口气,神色缓和了些许,接着说道:“朕此前已明发谕旨,我大明肩负着教化天下四方蛮夷、解救所有蛮夷百姓的重任。”
“但凡日月所能照耀之处,江河所能流淌之地,皆要插上我大明的王旗,让所有蛮夷都能沐浴在我大明的浩荡皇恩之下。”
“可若是连大明子民在海外的安全和利益都无法保障,这些又从何谈起?”
“只怕到最后,只会沦为天下人的笑柄!”
说到此处,他的语气陡然转为严肃,眼神中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威严:“我大明身为天下之首,理当维护天下八方的公平正义。”
“我大明的官府衙门,要审理天下的所有案件。”
“传旨,自即日起,但凡我大明百姓,出海在海外遭遇歹徒,皆可向其户籍所在地的有司衙门报案、告状。”
“各地官府衙门,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拒绝受理。”
“但凡案件经过法部、法科、法房等各级律法机构的判决,朝廷各部门必须全力支持其执行!”
朱允熥心中对此早有深远谋划。
大明要开疆拓土,就必须对现有的律法做出变革。
简单来说,就是大明的法律,要有“长臂管辖权”!
唯有如此,才能切实保障大明百姓的利益,让他们毫无顾虑地出海,同时维护大明的利益不受侵犯。
否则,出海就如同将自己送上海外蛮夷的案板,任人宰割。
允许老百姓自行前往大明衙门起诉,而不是在海外,在别人的规则下去“扯皮”,便是这至关重要的一步。
毕竟,若是在蛮夷的地盘去打官司,肯定是玩不过当地的土著豪绅,官僚贵族。
法律是他们定的,道理在他们手里。
他们有一万种方法,随意玩弄大明的子民。
只有让大明的法部来管理,让大明的官员来审判,才能真正做到公平正义!
日后,便可以此为理由,向那些蛮夷国家进行交涉,做到师出有名!
“臣等领旨!”
众大臣再次齐齐跪地,高声领命。
此刻,他们心中想法各异,有的暗自钦佩陛下的远见卓识,有的则对这些决策心存疑虑。
但陛下刚刚盛怒颁旨,就算不少大臣心中有不同想法,也都深知此时不宜顶撞陛下。
他们想着,若要劝谏,也需等陛下怒气消了,再上奏进谏。
怀着这样的心思,朝堂上竟无一人提出反对意见。
朱允熥在龙椅前的高台上缓缓踱步,很快又接着吩咐道:“为维护大明在海外的利益,保护我大明出海的百姓免受歹人侵害,从即日起,大明将向诸国派出驻外使节。”
“驻外使节的人选,由礼部好生挑选,上报政务处审核,最后呈朕批准。”
“具体的实施方案,可参考此前派驻倭国的先例。”
“使节要长期驻扎在该国。”
“驻外使节肩负着重大使命,要全力保护海外的大明子民。”
“在他们遭遇困难时,及时伸出援助之手。”
“在他们受到欺凌时,与蛮夷进行交涉,确保我大明子民的利益不受侵犯。”
“使我大明子民在海外蛮夷之地,也能昂首挺胸,不惧任何歹人,而不必向下国之人卑躬屈膝,辱我大明国体。”
“驻外使节还要承担起维护大明与蕃邦友谊的重任,积极促进大明与蕃邦之间的贸易往来,互通有无,实现互惠互利。”
“驻外使节更要传播我大明的文明,教化海外蛮夷。”
说到这里,朱允熥像是突然想起什么,语气陡然一转,神色严肃:“朕所倡导的科学,乃是办事的技艺,不应随意传播到海外诸国。”
“相反,要严令只许在大明境内传播。”
“若有人肆意往海外散播,即属违律,必须予以严惩。”
“蛮荒诸国所欠缺的,并非科学,而是礼义教化,是圣人的教诲。”
“驻外使节,应当多向他们宣讲这些。”
“大明出海的子民,若有机会,也要向他们多讲述礼义道德,告诉他们,这些才是立身之本,立国之本,是我大明兴旺发达的根本。”
他一番说完,众臣再度领旨跪拜。
随后,微国公文元柳出列道:
“陛下圣明!”
“科学,为陛下所亲创,堪称世间最为锋利的宝剑。”
“然而,剑可以救人,亦可以杀人。”
“这柄剑究竟是被用于为善,还是沦为作恶的工具,实在难以预料。”
他微微顿了顿,目光扫视朝堂:“倘若科学之利剑掌握在仁义之士手中,必能守护世间的公平与正义,为天下苍生带来福祉。”
“反之,若被歹毒之人掌控,势必会造成巨大的破坏,给天下苍生带来前所未有的灾难。”
“我大明传承千年华夏文明,世代受圣人教诲,我大明百姓大多心怀慈悲仁义,陛下更是千古难遇之明君。”
“唯有科学之剑握于我大明之手,方能维护天下和平,造福亿万黎民。”
“不仅使我大明子民受益,便是海外蛮夷,亦能从中获利。”
“如此,方能上利国家,下利百姓,不负陛下代天传播科学的一番苦心。”
“若有奸妄之徒,为谋取一己私利,擅自将科学传授给海外蛮夷,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那些蛮夷,未曾受过圣人教化,善恶不分,是非不明。”
“一旦他们学了科学,借助科学之力,造出先进的火枪火炮以及其他各种杀人利器,必然会倚仗这些利器为祸天下。”
“到那时,可就真的是后患无穷了。”
他的语气愈发沉重,神色也变得严肃起来:“所以,凡是做出这种事的人,便是对我大明的背叛。”
“这等奸妄之辈,不仅为大明国法所不容,更应遭天谴、受地诛,但凡我大明子民,皆可共讨之、共杀之!”
文元柳是国公,同时兼任京师大学的副校长。
虽说京师大学尚在紧锣密鼓地招募老师和学生,还未正式开学,但前期筹备事务繁杂,千头万绪。
有许多事情,都需要朝廷各部协调。
故而,他与官员们打交道甚多。
朝堂上的官员,也逐渐对他熟悉起来。
为了筹建京师大学的事宜,朱允熥后来又多次召见他,此人办事得力,各项工作整体进展颇为顺利。
文元柳也上过几次朝,不过与私下里面圣时的侃侃而谈不同,在朝堂之上,他一直沉默寡言,静静地在一旁倾听各方言论。
这还是他首次出列发言。
朱允熥微微颔首,眼中闪过一丝赞许。
不得不说,文元柳的这番补充,切中要害,十分关键。
这是从道德层面进行论证,清晰地阐述了为何只能向海外蛮夷传播圣人之学,而绝不能传授他们科学知识!
要知道,在这个时代,人们的法制观念相对淡薄,却有着极为强烈且朴素的“道德观”。
面对一件事,他们首先考量的并非朝廷的律法,而是历经数千年形成的道德标准。
他们会依据这个朴素的标准,在内心进行评判,决定此事做与不做。
社会也会依据这个标准,自发地约束人们的行为。
而且,这种来自社会的约束力量,远比朝廷的律法更为有效,约束力也更强。
这便是文元柳此番阐述说明的重大意义。
他的言论,不仅让朝堂上的大臣们恍然大悟,能更深刻领会朱允熥的良苦用心,传到民间,也能引导百姓正确看待此事。
其起到的作用,远比大明朝廷单纯颁布禁令要大得多。
毕竟,古往今来,从不缺少那些自以为是的“正人君子”,他们自认为要践行“圣人之道”,一心想要毫无保留地帮助“蛮夷”。
这些人很可能会遵循自己内心所谓的“道德指引”,无视朝廷律法,私自将科学技艺传授给蛮夷,甚至还会坚信自己的行为毫无过错。
所以,培养民众对这件事的正确认知,远比单纯依靠律法去惩罚要重要得多。
因为这能让民众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
同时,社会也会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促使人们主动监督自己的亲人朋友。
告诫他们切勿做出这等叛国害民之事。
文元柳此人,可不单单是精通科学知识。
他在数学与物理领域,造诣堪称高深。
却绝非那种只知埋首专业书籍和知识的“书呆子”。
在“社会科学”方面,文元柳同样有着极高的水准。
朱允熥听着文元柳的一番论述,心中不禁泛起诸多感慨,思绪也不由自主地飘向那位被自己抢先摘取了大量科学成果的牛顿牛爵爷。
在历史的长河中,牛爵爷亦是这般人物。
他在政治斗争方面的能力堪称超一流,搞科学反倒像是闲来无事时顺手为之的消遣。
牛爵爷真正上心的,是投身政治斗争斗倒别人,以及钻研炼金术,还有在股票市场里赚钱。
至于什么万有引力、什么牛顿三大定律、什么微积分……
这些不过是他吃饱喝足、百无聊赖之时,随意摆弄,用来打发时间的玩意儿罢了。
文元柳与牛爵爷,隐约倒有几分相似了。
“文爱卿所言极是,朕颁布禁令,正是出于这样的考量。”
朱允熥声音清朗,在大殿中掷地有声:“大明子民被歹人骗至暹罗、蒲甘二地沦为奴隶一案,就按方才议定的方案执行。”
“诸位爱卿,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此言一出,一直在寻觅时机的葛松,像是紧绷的弓弦终于松开,猛地站了出来。
他原本只是个六品小官,今日这场大朝会,前来的官员众多,大殿空间有限,能容纳的人数着实不多。
莫说他这个品级,便是比他高出不少级别的官员,也有许多只能在殿外候着。
然而,监察御史的身份与寻常官员截然不同。
谁能踏入大殿,谁只能留在殿外,并非全然依据品级来判定。
实际担任的职务,在很多时候比品级更为关重要。
六品的御史与六品的给事中一样,尽管品级不高,却都是朝廷明确规定能够入殿参与议事的官员。
毕竟,御史身负弹劾百官、纠举不法行为的重任。
只有身处殿内,才能当面向皇帝进谏。
不过,和朝堂上的一众大佬相比,葛松的品级实在是太低了。
所以,尽管凭借监察御史的身份得以进入殿内,他也只能站在最后面。
以至于当他站出来时,殿上的太监都未曾留意到。
见朱允熥发了话,百官又都没有回应,太监便扯着嗓子高声念道:“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到了这一步,按照惯例,朝会基本就宣告结束了。
正当官员们纷纷准备跪地跪拜,然后退朝离开时,葛松猛地扯着嗓子大声喊道:“微臣监察御史葛松,有事要奏!”
刹那间,原本还稍显嘈杂的朝堂瞬间安静下来。
众官员的目光像是被一股无形的力量牵引,齐刷刷地射向葛松。
葛松身形笔直,仿若一杆标枪,迈着大步从后面朝着大殿前方走去。
那气势,仿佛奔赴战场的勇士,带着一股视死如归的决绝。
走到大殿正中央后,他拂起衣袖,“刷刷”行叩拜大礼,声音洪亮且坚定:
“监察御史葛松,弹劾政务大臣、左都御史杨士奇以权谋私,包庇不法书生,诋毁陛下,亵渎圣人,妖言惑众,图谋不轨!”
“轰!”
这话就像一颗重磅炸弹,在朝堂上众官员的脑海中轰然炸开。
众人满脸皆是不可置信,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一个个直勾勾地盯着葛松,仿佛在看一头从天而降的“怪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