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3章淳亲王投诚
听到这话,惇王不禁心生疑惑,略带自嘲地反问道:“如今这革命军内可谓人才辈出、英雄豪杰数不胜数,怎么会轮到我这个前朝的遗老遗少呢?”言语之中,流露出几分落寞与不甘。
马岱微微摇头,目光坚定地看着惇王,缓声道:“此事非同小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我认为唯有您前去处理最为妥当。”
惇王闻言,嘴角泛起一丝苦笑,略带讥讽地说:“元首倒真是胸怀广阔啊,难道就不怕我一旦到了当今圣上那里,便会毫不犹豫地将他出卖吗?”
马岱听后并未动怒,而是平静地凝视着奕誴,轻声问道:“看来惇王已经知晓所为何事了?”
惇王冷哼一声,双手抱胸,不以为然地回答道:“难不成元首要封我个新政府的王爷当当?”
说完,他用审视的眼神紧盯着马岱,似乎想要从对方的表情中捕捉到一些端倪。
见此情形,马岱也不再兜圈子,直截了当地追问道:“那么,请问惇王是否愿意接下这项重任呢?”一时间,屋内气氛变得凝重起来。
沉默片刻之后,爱新觉罗·奕誴缓缓从座位上站起身来,面色凝重地环顾四周,沉声道:“元首率领大军进驻北京城以来,军纪严明,对百姓秋毫无犯,实乃仁义之师。尽管如此,但毕竟我身为前朝的王爷,按照常理来说,确实不太适宜参与其中。”
说到这里,奕誴缓缓地转过头去,目光落在了马岱身上。
他的眼神深邃而凝重,仿佛承载着千言万语。
突然之间,他的话语风格猛地一转,像是一阵狂风骤雨般打破了原本平静的气氛。
“然而,当下之世与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改朝换代截然不同啊!”奕誴长叹一声,语气中带着深深的忧虑。
“那京城里头的人们皆认为我的六弟偏爱洋人的新奇玩意,还给他起了个绰号叫‘鬼子六’。可他们哪里晓得,真正称得上‘鬼子’的,应当是我这个老五才对呀!”
奕誴顿了顿,接着说道:“在我眼中,咱们当今的元首简直就是法兰西那位赫赫有名的拿破仑再世!想当年,拿破仑也是出身卑微,但他凭借着自已的年轻有为、果敢坚毅,最终成就了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如今的中国,正如同彼时的法兰西一般,经历着如此巨大的变革。那些洋人必定会虎视眈眈,绝不会轻易放过这般绝佳的时机。故而,我衷心期望咱们的元首能够效仿拿破仑,倾尽全力守护住这片广袤无垠的中华大地。”
马岱静静地聆听着奕誴的这番慷慨陈词,内心不禁涌起一股难以抑制的激动之情。
当他听到奕誴竟然将自已比作拿破仑时,这种激动更是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就在这时,奕誴毫无征兆地双膝跪地,面向马岱,一脸决然地说道:“此事关乎国家存亡,民族兴衰,我定当义不容辞!”
马岱见状,急忙伸出双手,用力地将奕誴从地上拽了起来。
他紧紧握住奕誴的双臂,郑重其事地说道:“若你此番出征能够平安归来,必将为你记下这一殊勋大功!”
随后马岱的目光在都兴阿和富察·松寿身上停留,语气坚定地说:“这次就让你们两人跟着惇王一块去,再带上精锐的一万骑兵。你们三人是旗人,太后对自家人的信任总归是有的,想来不至于将你们置于死地。”
都兴阿和富察·松寿对视一眼,皆能从对方眼中看到坚决和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
他们齐声应道:“愿为元首效力,为华夏尽忠。”
而一旁的淳亲王却摆了摆手,淡然道:“不至于,不至于,我自有分寸。我带着几名护卫就行,你们此行,务必要让太后看到我们的诚意和决心。”
爱新觉罗·奕誴,惇亲王,在出发前的夜晚,将自已的家小托付给了马岱。
他的眼中闪过一丝决绝,随后,他拿起剪刀,将自已的身后人辫子割下,这是他对旧时代的告别,也是对新中国的投名状。
“元首,我这一去,不知何时能归。家小就托付给你了,希望你能代我好好照顾他们。”奕誴的声音低沉而有力。
马岱抱拳行礼,神色庄重:“王爷放心,末将以性命担保,定会护得他们周全。”奕誴拍了拍马岱的肩膀,转身跨上马背。
随着惇亲王的投诚后,深知此事对于新中国的重要性。
他立即下令,让刚刚成立的新中国的官方报纸《新华日报》大书特书一番。
《新华日报》的头版头条,是马岱与爱新觉罗·奕誴的合照,两人的脸上都带着坚毅的神情。
文章中详细描述了惇亲王的身份、他的投诚过程,以及这一举动对于新中国统一大业的重大意义。
“民众们,看看这位旗人的英雄,他放下过去的荣耀,选择与我们共同开创未来。这是新中国的曙光,是民族团结的象征!”马岱在报纸上如是写道。
整个新中国为之振奋,人们看到了国家统一的希望,也看到了不同民族在这个新兴国家中的和谐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