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命运的转变
因为小时候的楚衍聪明的头脑让老皇帝非常喜欢,虽然他没有跟任何人说过,但是确实是想过要不要把皇位传给他。
他的大儿子虽然仁义宽厚,但要是完全生活在盛世,治理国家绝对没有问题。
但是现在处于一个不太安稳的时代,也相当于是乱世的末期,
现在是有自己在,可以震慑其他的国家,
等到自己没有的那一天,他的仁义、善良就不是很适合了。
但是这个小儿子看着就很有野心和手段。
虽然年龄小,但是老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不过现在自己的身体还是不错,应该还能撑个十年二十年吧,
还是可以再考虑的。
日子一天天的过着,看似表面风平浪静,实则内里波涛汹涌。
老皇帝对惠妃的儿子的疼爱,大家都是看在眼里的。
背地里也经常有些小手段,但是都被过聪明的小皇子一一化解了。
老皇帝因为有在背后派人保护着他,所以对他化解这些问题的做法,更是喜爱有加,认为这么小的孩子就有如此的聪慧,将来一定不可限量。
就在惠妃第二个儿子即将满一周岁的时候,
宫里开始流传出这不是老皇帝儿子的谣言。
老皇帝大为震怒,私底下处理了一批人。
但是年龄越大的他,疑心病越重。
为什么后宫这么多的女人只有惠妃有子嗣,其他人都没有动静。
傅西望曾经给他解释过原因,
其他的妃子,他不想让其留子嗣,身体上多多少少都有些损伤。
即使后来有的怀孕了,也因为她们内部斗争的一些手段没有留住。
再加上他本身年龄偏大,身体也是有些影响的。
惠妃的身体这几年调整的不错,而且本人心态好,不争不抢,
而且第二个孩子,也是多年后才有的,
只能说,现在妃子们的怀孕几率小,但是不是没有。
可能惠妃本身更加幸运一点吧。
老皇帝刚开始还是挺傅西望的,因为心里确实是偏爱惠妃,所以心里还是很高兴的,
但是这个传闻不仅没有彻底断了,反而愈演愈烈,
即使他心里知道这不是真的,但是给他戴绿帽子这件事情,就让他很恼怒,
他觉得这是绝对是对他的一种羞辱,他恨不得抓出幕后主使,将其抄家。
但是尚有理智的他,还是冷静的处理了一批人。
但是,他对惠妃的宠爱也逐渐冷淡下去,
满腹的疑心病,觉得谁都有可能对不起自己。
当他对惠妃的关心度下降时,他对惠妃的保护也在隐形中逐渐减少,
所以,他也没有发现惠妃的身体逐渐的衰退,
等到发现时为时已晚。
而傅西望查看的结果就是,惠妃娘娘中毒了。
而下毒的人就是她身边最信任的一个婢女,这是她从楚国带来的,
老皇帝盛怒之下,清洗了一部分人,
不管查出与谁有有关联,全部处死。
当查出有丽妃的手笔后,碍于两国颜面,直接打入冷宫,这简直比处死她还要难受。
颐和长公主在临终前,要求老皇帝将她的两个儿子送回楚国去,她不想这两个孩子有皇位继承,她只想她们两个能健康、安全的长大。
老皇帝何尝不知道颐和长公主的担忧,但是他是不会答应的。
自己的儿子送回其母妃的国家,这像什么话,这不是打他的脸吗,
说他当当一国之君,连两个稚子都保护不好吗?
虽然表面上答应了,只是为了让她安心的走。
但是实际根本不可能把自己的儿子送走。
于是老皇帝将两个孩子送到皇后那里,将由其抚养。
皇上满心的欢喜,答应一定会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的。
但是没过多久,就传来两个孩子烧死在慧宫的消息,整个朝廷大为震撼。
皇子居然会烧死在自己原来母妃的宫殿中,
这是不可能会发生的事情,两个皇子身边应该会有很多的奴才伺候的,怎么能发生这种事情呢?
老皇帝下令彻查,皇宫简直是迎来了第二次大清洗,
凡是有一点相关的人,都被杀掉,
一时间,皇宫里的人,从主子到奴才,全部都战战兢兢,
深怕查出一点与自己有关的东西,
因为但凡是沾上一点,根本没有活口。
老皇帝经过此事后,身体也大不如从前,居然遣散了一批妃子与宫人,一时间,偌大的后宫,冷冷清清的可怕,
而老皇帝除了平时在皇后那里,就是平时几位资质高一些的妃子那里。
一时间也老了很多,后宫也变成了冷清的牢
笼一般。
而小楚衍这里,在“高人”的帮助下,顺利的逃脱了皇宫,
但是还未等到舅舅的人来接,在回去的路上,就遭遇了暗杀。
无奈之下只能将弟弟暂时放在一户农家,想着等着自己找到舅舅后再来接他,
但是没有想到,这一别,就是二十多年,直到今日也未曾找到。
因为当时是匆忙离开,虽然给了留下一些可以辨认的物件,但是又不能大张旗鼓的找,
因为那边的人,也不确定弟弟是否还活着,或者是在哪里。
本来一直都是相安无事的,但是最近几年针对他的暗杀多了起来,
尤其是在他从战场上回来后。
他独自去战场上锻炼的事情下面的人并不知道,但是在他回去的时候,将军公开了他的身份,
本意是鼓舞士兵,我朝的皇子与大家同在,同住,同吃,共进退,一起上阵杀敌,
但是这个好消息传出去后,也把楚衍彻底曝光在人们的视线中。
从之而来的暗杀也不断的发生。
其实那边的人,一直没有放弃追杀他,
但是他回到皇宫后,他们不可能去皇宫里追杀,只能等着有机会再下手。
再或者,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后,也不可以放手。
奈何老皇帝迟迟不肯立太子,虽然已经留下了诏书,
但是诏书到底写了什么,谁也不知道。
本来人们已经对惠妃和惠妃的儿子们渐渐忘掉,
但这一直是皇帝心中的一根刺,
仿佛只要惠妃的儿子出现在他的面前,他能马上把皇位让他,
让惠妃的儿子继承皇位。
因为他愧对惠妃,惠妃临死之前只要求他答应一件事,
就是把两个孩子送走,不想两个孩子卷入继承大统的风波,
因为她深深的知道,这两个孩子在秦国没有后台、没有强硬的母族做支撑,
一旦皇帝露出立她的儿子为储君的想法,一定会陷入危险中,
不如让他们两个回到楚国,做个闲散的贵族,哪怕当个玩跨子弟也是好的。
因为她从平时老皇帝跟她的聊天时,隐隐的感觉到,
皇上有心要立她的大儿子为储君,还开玩笑说,后路他都铺好了。
每当说起这个话题的时候,她都诚惶诚恐的跟皇上说不要开这种玩笑,
她只想她的儿子们做个富贵闲散的贵族,将来不用为生计发愁,不用受人欺负就行。
她不知道老皇帝对她说的话,是试探她,还是真有此心。
如果是试探,她已经明确表明心迹。
如果真有此心,她也要明确拒绝。
因为她知道,这个老皇帝是位很有原则的人,
未来的储君一定是皇后娘娘所生,
所以,她从来不动其他的心思。
她也从小教育孩子,不要在外人面前表现的过于聪慧,要学会藏拙,
这样才能更好的保护自己。
但有些事情,往往不能朝着自己期待的方向发展。
这两个孩子,还是如她最当初担忧的那样,遭受了他们不应该遭受的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