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玩家鬼谷孒

第469章 令人唾弃的房东

“阿德里安,以前经常有人来收保护费?”

“从来没有。”达尔文脸上一片迷茫,“瓦兰斯路是塔村最和平的地方,没有黑帮,打架的人都很少。”

冼耀文看向年轻学徒,“弗莱迪,你认识来人吗?”

弗莱迪点点头,“认识,住在这条街的克雷兄弟,他们是业余拳击手,打架非常厉害。”

听弗莱迪语气里含着一丝崇拜,冼耀文都想怀疑克雷兄弟是他招来的。太过巧合,他这只肥羊今天过来,马上就有人上门收保护费,完美避开达尔文没油水的时期。

“东区,克雷兄弟,这个时间节点,应该就是汤姆·哈迪扮演的那对克雷兄弟。”

对克雷兄弟的情况,冼耀文略有了解,兄弟俩将来正面靠拳头,暗地里靠哥哥雷吉纳德·克雷的“双插头”属性,交往了不少大人物男友,在男友们的扶持下,统治了东区黑暗界数年。

他从口袋里掏出两张十元面额的英镑递给达尔文,“阿德里安,你去看看,给他们二十英镑打发走。”

“好的。”

达尔文拿着钱离开,冼耀文将双管霰弹枪放回枪架,又取了一支上下排列的双管霰弹枪,一边查看膛室,一边心里想着搞一把约瑟夫·曼顿制作的霰弹枪。

古董猎枪还没有太火热,价格不是太夸张,现在是收藏猎枪的好时机,低价收购多支升值潜力大的同款,等价格涨起来转手,以藏养藏,或许不仅不用花钱,还能获得一点利润。

冼耀文对枪械的喜爱依旧,打造一间囊括所有实用枪械的枪库依然是他想做的事。

除此,他还打算“研发”几款枪械,玩枪自然免不了拆解保养,凡是老玩家,画几张不规整的枪械分解图手拿把掐,会玩机床的,复刻甚至改进也不难。

他是枪械爱好者中的高级玩家,常年玩私人订制,也玩diy,找个枪匠配合,他可以用嘴研发出Ar、Ak、fn、hk等几大枪族的经典款式,而且绝对比军队的制式版本更好。

嗯,这是废话,制式的第一要求是经济实惠,既然是制式,已经表明了同款中垃圾的身份,而且随着时间推移,制式的地位会越来越低,原本还能送走几个炮灰,将来会被一个炮灰送走一大家子。

他现在急需研发一款突击步枪、一款冲锋枪供自己的武装力量使用,后者好解决,基于帕拉贝鲁姆9et》。

“他们说,你已又找新伴侣,可这不会阻止我爱你;我就是不能让你走开,让你忘记我对你的爱。”

赫本听到冼耀文的哼唱,心里泛起涟漪,《罗马假日》是一个爱而不得的故事,这首歌也是,或许这首歌就是《罗马假日》的主题曲,爱而不得……亚当是不是对我依然难以释怀?

“想一想:如我已有心仪你,可又不是非你不另娶。你能没有抱憾就离去——自己就这样轻易被忘记?”

冼耀文哼唱着,心里满是对记忆的奇妙之叹,前些日子他使劲回想这首歌的歌词,可怎么也回忆不全,今天不知为何,想不起来的自己跳出来了。

跳出来也晚了,他已经将歌词补齐,就让歌曲保持残缺的拼凑好了,就像《罗马假日》的剧本,情节他也回忆不全,只是在故事主线未变的前提下,他补齐了故事脚本,剧情是友谊影业一个在罗马短期生活过的编剧扩充的,然后他又以西方人的视角进行了修改。

即使美国编剧工会已经有一个叫《罗马假日》的剧本注册,他的《罗马假日》都未必会被判定抄袭,改成《巴黎假日》照拍不误。

“奥黛丽,泼天富贵砸你头上,不要给我起幺蛾子。撕下伪装,接着著名女作家的帽子戴头上。”

手指按动琴键,给曲子一个结尾,冼耀文起身往吧台走去。

穿过舞池时,和一个打扮华丽的女人擦肩而过,瞟一眼面庞,只见华人的婉约涓涓流淌,感觉应该是三观和五官在内地塑造好才出来的,不是港澳台,更不是南洋造。

三十未满的年纪,犹如即将熟透掉落砸牛顿脸上的红苹果,一个香字了得。

时机不对,不然异国他乡老乡见老乡,即使不能红着眼泪汪汪,也应该红着脸水潺潺。

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在脑中一闪而过,回到之前的高凳,呷一口酒问赫本,“晚餐是否有约?”

“没有晚餐,五点之前要到剧场准备。”

“也好,明天后天我会很忙,大后天有时间,公司按了电话告诉你号码,你方便可以约我。”

“ok.”

在盲人乞丐酒吧坐到四点,赫本先行离开,冼耀文前往相隔不远的石灰屋。

石灰屋,也被称为莱姆豪斯,前者是地名Limehouse的意译,后者是音译,叫什么都行,住在那里的华人都能听懂。

石灰屋是伦敦现在的唐人街,生活着上千华人,二战之前的石灰屋可以说是华人水手服务区,有无须避讳随时随地可以说的中餐馆和洗衣店,也有需要避着人说的黄赌毒、黑帮。

石灰屋是脏乱差的代名词,倒不是说因

为华人在此聚居而脏乱差,而是因为这里脏乱差,导致租金便宜,华人才会选择在此聚居。

在早期英国报纸和小说笔下,这里充斥着性和暴力,以及随处可见的鸦片馆,于是,鸦片成为英国社会贴在华人社区的恶意标签,伦敦绅士淑女们对此避之如蝎。

当然也有明白人知道石灰屋的鸦片来自香港,英国政府是收过税的,绅士淑女们穿着高跟鞋踩过的平整街道大半是用鸦片砖码平。

石灰屋有生意,也有爱情,这里的爱情通常是华人厨子或苦力和爱尔兰妓女的互相慰藉,或者是华人鸦片头目、双花红棍和苏格兰妓女的恩怨情仇。

当然,在华人的小说里,女方会换成剑桥、牛津的女大学生,叛逆的贵族小姐,甚至是王室成员,水桶腰也会换成A4纸。

一家中餐馆门口,站着一位水桶腰的爱尔兰女人,冼耀文瞥了一眼,便被她敏锐地发现,她如同生活在火车站、天天嚷嚷“住宿、住宿”的住宿蛆般黏了上来,“公子,吃饭不啦,到我家吃咧,啥菜都能做的哟。”

像模像样的带地方口音普通话,就是“地方”有点杂,从塞北到江南,冼耀文没法给她画个圈。

他抹去女人脸上厚厚的粉,扒拉层层堆积的脂肪,在沟壑之间挖掘出鱼尾纹,确定女人的年纪没赶上烟花柳巷喊公子的年代,公子瞎喊,大抵能反映出她男人出来之前没见过什么世面,做的吃食估计不咋地。

但,盛情难却,就这家了。

跟着走进餐馆,乍一眼看去还算干净,在一张桌子前坐下,手往桌面一放,黏糊感并不严重,手指一抹,油污仅仅遮盖了三分之一个指纹。

还不错,在苍蝇馆里够资格竞争卫生标兵。

用手帕擦拭手指,冼耀文对站立一边等着听菜名的爱尔兰老板娘说道:“老板娘,我们就不点菜了,让你男人做几道人吃的拿手菜。”

中餐在海外的发展走了一条卑微路线,不断改良去适应鬼佬的口味,而不是霸道地宣布我的规矩就是规矩,你吃不惯是你嘴贱吃不了细糠,慢慢驯化鬼佬的味蕾,终有一天能够成功。

可惜,卑微已是上百年,中餐早被定义,现在想改也来不及了,只好用鲁迅不是周树人自我安慰,做给鬼佬的叫鬼吃的,做给华人的叫人吃的,高高在上。

“好咧,好咧。”

爱尔兰老板娘抖出二两粉给冼耀文当餐前甜点,带着对地板的无限恨意转身走向后厨。

挥了挥手将粉赶开,冼耀文转头透过门上的玻璃看向街外。

闪电战期间,石灰屋是德国轰炸机的重点关照对象之一,建筑炸毁不少,从1945年开始的重建计划已经进行到第七个年头,但在这里还是能看到不少残垣断壁。

制造出石灰屋唐人街繁荣的华人水手不是出不来了,就是已经上岸,支撑繁荣的根基已经不在,难怪二战后出来的华人都跑去破败不堪却租金便宜的沙夫茨伯里大道开中餐馆。

那里前两年的重建工程比较多,很容易找到英国佬不太乐意干的粗重活,消费力量在哪里,商家自然往哪里迁徙。

但如今,重建工程对华人而言已经进入尾声,而随着华人扎堆,沙夫茨伯里大街的租金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早有对租金敏感的人又跑去了杰拉德街(爵禄街)。

杰拉德街是伦敦华人的最终归宿,也是冼耀文来石灰屋的目的所在,他想实地调研一下,好判断石灰屋这里的华人什么时候会往杰拉德街迁徙。

他有想法以友谊物业的名义在杰拉德街收楼,做一个店家唾弃的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