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九十六章 抓紧时机
博罗公爵冷笑:“郑如冈,你大宋皇帝杀我大不列颠国王,此仇不得不报,就从你开始!”
与此同时,哈达城堡的城门关闭,十万大军被截为两段,郑如冈陷入围困之中。
“干得好,博罗!”
一道沙哑的声音响起,一个中年男人从百姓中走出,一副狡猾之相。
“郑如冈,你可能不认识我,自我介绍一下,我是马其顿帝国的卡俄。”
“马其顿帝国?西方联军早已觊觎哈达了么?”郑如冈脸色阴沉,“博罗,你欺骗我!”
卡俄笑道:“聪明人并非只有赵玄一个。”
“赵玄弑君,又在王城大肆杀戮贵族,所向披靡,抗拒者几近屠城,此等暴君,人人得而诛之,博罗不过是选择了正义的一方。”
博罗公爵目光阴冷:“我与赵玄势不两立,哈达城堡绝不可能向赵玄屈服!”
郑如冈抬起头,虽身处险境,神色依旧冷静,迅速筹谋对策。
城门外,传来攻城的喧嚣声。
“进攻!不要浪费时间!”
卡俄一挥手,士兵们蜂拥而上。
原本宽敞的城门,瞬间变得拥挤不堪。
郑如冈被困其中,战马无法施展,只得下马步战。
“快,撞开城门!”
郑如冈怒喝。
敌军显然早已布下陷阱,城堡内集结了众多兵马,弓箭手严阵以待,留在城内再战无疑是自寻死路,只有强行破城方为一线生机。
在郑如冈的调度下,大宋军向城门发起冲击。
哈达的守军岂能让他们轻易接近城门?
纷纷转身拦截。
“射箭!”
卡俄冷笑一声,打手一挥,箭矢如雨,直冲城下。
居高临下,且敌军拥挤一处,城头士兵只需射箭即可,几乎不需瞄准。
箭雨倾泻,众多大宋战士立时受伤,中箭要害者更是当场毙命。
“该死!”
郑如冈抬头瞪视城头,眼中怒火喷涌。
不除掉这些弓箭手,便无法突袭至城门。
哈达的城墙略微倾斜,便于攀登。
郑如冈一枪刺断一名哈达士兵的腿,他痛得失去平衡,跪地不起,郑如冈乘机一跃,踏着他肩头,跳上另一名士兵的头顶。
“刺他!”
哈达士兵一愣,随即愤怒地反转长矛刺来。
郑如冈一脚踢飞长矛,手中长枪疾挥,夺走对方生命,随即又跳至另一名士兵头顶。
在这拥挤的战场,哈达士兵的肩头和头顶成了郑如冈的踏脚石。
郑如冈凭借他们的肩膀和头顶,迅速逼近城门。
“郑如冈,果然名不虚传!”
卡俄目光中流露出几分欣赏,旋即面色一沉,大喝:“弓箭手,集中射击郑如冈!”
城头弓箭手立刻调整目标,箭矢齐发,直指郑如冈。
郑如冈舞动长枪,如风车般快速,成功挡下射来的箭矢。
然而,城墙上的弓箭手众多,一次集体射击,威力猛烈。
即使郑如冈勇猛,也难以抵挡众多弓箭手的集中攻击。
因此,他直接抓住一名哈达士兵,一枪将其刺死,用尸体作为挡箭牌。
那具哈达士兵的尸体被射得如同马蜂窝。
此时,郑如冈已冲至城门口。
他抬头看了看,城墙高达十几米,从城下角度看,存在一个微微的倾斜角度,有攀登的可能。
城门紧闭,无法直接冲击,攀城是唯一的选择。
郑如冈决定尝试攀登。
深吸一口气,郑如冈将哈达兵的尸体举起,踏着城墙,疾速攀登。
身躯紧贴墙面,如壁虎游墙。
想攀登城墙,只有鼓足一口气,稍有迟疑,便会因重力作用跌落城下。
好在郑如冈身手敏捷,转眼间便抵达城墙中段。
博罗眼中闪过难以置信的神色。
等他反应过来,急忙呼喊:“射!”
城墙上的弓箭手探头而出,箭矢直指郑如冈。
郑如冈的攀登速度骤减,手中还托着一具尸体,又遭到箭矢攻击,压力剧增。
眼看着即将坠落,他果断甩掉尸体,继续攀爬城墙,却不得不面对城墙上的弓箭手。
郑如冈无法紧贴城墙前进,同时还要感知箭矢方向,只能尽力护住要害。
当他冲到城墙下方时,身上仅中三箭,没有伤及要害。
片刻后,成功翻越城墙。
卡俄没料到郑如冈那么勇猛,竟真的登上了城墙。
“托比,斩杀此贼!”卡俄怒吼。
一声怒吼,城墙西方军队中冲出一身高两米的巨汉,手脚粗壮,肩背宽阔如熊。
郑如冈目光凝重,这是一位强敌。
托比怒冲而来,沉重的钉头锤挥舞如风。
郑如冈不敢与其近身,挥舞长枪,直取托比胸口。
托比虽然性情暴烈,却非鲁莽之辈,抬臂格挡。
郑如冈则借机拉开距离。
他倒拖长枪,腰身一拧,劲力十足的一击砸向托比头部。
托比怒吼,挥锤砸向银枪,枪被弹开。
郑如冈脸色一变,迅速后退。
下一刻,钉头锤砸在他原本站着的地方,地面裂开一道缝隙。
托比朝郑如冈残忍一笑,“宋人,下次,我要将你砸成肉泥!”
说完,托比再次冲锋,打锤狂风般挥舞,郑如冈连连后退。
没多久,郑如冈眼前一亮,抓住时机!
他身体突然向右倾斜,长枪狠狠刺向托比抬起的腋下。
托比惨叫,面容狰狞,右手剧痛,大锤落地。
郑如冈松了口气,正要翻墙逃脱,突然冷箭飞来,正中心口。
郑如冈难以置信地回头,看着一脸阴险的卡俄,正缓缓放下手中的弓箭。
……
赵玄处理完政务后感到非常疲惫,用力揉着太阳穴,痛得厉害。
这时,瑞特娜的双手覆盖了上去,为赵玄按摩。
“瑞特娜,你的按摩技术提高了。”
赵玄满意道。
瑞特娜婉约一笑,风姿绰约,“陛下喜欢便好。”
“如此精湛的手艺,朕岂能不喜欢?”赵玄嘴角轻扬。
瑞特娜脸颊泛起一抹红晕,转换话题。
“陛下,大不列颠城在您的英明治理下,日渐繁荣,百姓生活蒸蒸日上。
原本对您有所微词的百姓,如今多已转变为您的忠实追随者。”